胶东在线记者 邬勇
黄海之阳,春潮涌动。
供暖费由每平方米22元降至21元,这是全国首个“零碳”供暖城市海阳20万居民看得见的实惠;“暖核一号”正在进行第四个供暖季供暖任务,累计对外提供清洁热量381.5万吉焦,减少原煤消耗34.3万吨,减排二氧化碳63万吨,温暖一座城,湛蓝一片天。
眼下,海阳核电3号、4号机组正在加速施工中。和3、4号机组同时开工的“暖核一号”三期900兆瓦核能供热项目也正在加紧建设,在下个供暖季将向烟台莱阳、威海乳山进行跨区域供热,能够满足50万户居民清洁取暖需求。
到2027年,这两台百万千瓦级的“大国重器”将并入山东电网。而海阳核电也将拥有4台大型核电机组,每年能为山东提供绿色电能400亿度,可满足5100余万居民一年生活用电需求,每年节约原煤在1710万吨左右,减排二氧化碳3200万吨,相当于种植阔叶林8.8万公顷。
从提供“绿电”到“绿色”用电,是烟台“心之所向”。在烟台,深耕“数字经济”,助力“双碳”目标,不断进化的东方电子走出了一条令人瞩目的破旧立新、强势崛起之路,给众多正深入推进“绿色低碳”发展的企业提供了诸多启示与借鉴。
“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715.3万吨,产生经济效益超3亿元。按照一棵树每年可以吸收并储存10千克二氧化碳计算,就相当于植树7.15亿棵。”这是东方电子近年来在落实“双碳”行动、引领绿色低碳交出的一份骄人答卷。
围绕数字化能源业务需求,东方电子大力拓展包括储能、负荷聚合虚拟电厂、新能源全景监控、智慧城市等业务一揽子解决方案,通过能源行业最优数字化解决方案,打造高耗能行业的“减碳利器”,为用能客户提供全面的节能增效服务。
把目光从核能、电能聚焦到氢能,烟台瞄准未来竞争优势关键领域,培育发展新动能、新引擎。在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东德实业全自动化生产车间里,一个工人可以操作三台大型机械,量产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——氢气循环泵。北京冬奥会上,“山东造”中国首台雪蜡车配备的氢燃料牵引车搭载的就是这款氢气循环泵。
作为2023年省重大实施类项目之一、2023年烟台市级重点项目之一,眼下,东德氢能核心装备产业园正加快开展项目前期准备工作。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“零碳工厂”,它以光伏发电、氢燃料电池发电,供应工厂的生产运营和制冷制热,整个过程中产生物只有水,完全“零碳”排放。项目投产后,形成年产氢气循环系统6万台、空压机6万台、加氢站压缩机600套的生产能力。
从单一创新突破看向产业生态聚集,从当下看向未来,一座智能低碳城市正在加速崛起:加快建设烟台化工产业园、裕龙石化产业园、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三大千亿级园区,着力推进绿色石化产业发展,5年内将形成4000亿元以上投资、5000亿元以上产值。同时,大力推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、积极布局航空航天产业,重点打造“一谷一区一岛一港”绿色低碳示范区……一幕幕高光时刻、一组组亮眼数据,抒写着烟台绿色低碳发展的“山海缥缈录”。
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,“协同推进降碳、减污、扩绿、增长,推进生态优先、节约集约、绿色低碳发展”。山东如何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开新局?《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(2023-2025年)》提出,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,加快重化工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,培育壮大新兴产业,大力发展数字经济,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体系,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引领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。
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中走在前、当先锋,烟台有清晰的顶层设计,也有生动的创新实践。烟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2023年,烟台将围绕产业链培育、绿色低碳发展、“两新一重”、民生保障等领域,谋划实施总投资2.2万亿元的537个市级重点项目,年内完成投资2500亿元以上;深入实施“9+N”制造业集聚培育工程,推动制造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;大力发展数字经济。
绿色低碳,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。何其壮哉,看,“万顷森林”在“绿色低碳”中蓬勃生长;听,“青山绿水”正奏响烟台高质量发展“春之曲”,这是700余万烟台人民冲刺万亿之城的最大底气。